城商行系理財子公司“參戰”需多方考量
【EFEC導讀】7月1日,杭州銀行發布公告稱,近日收到銀保監會批復,獲準籌建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次日,寧波銀行也發布公告稱,近日收到銀保監會批復,獲準籌建寧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

近日,杭州銀行、寧波銀行先后發布理財子公司獲批籌建的公告,成為首批拿到理財子公司“入場券”的城商行。
“理財子公司對于銀行及資管市場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比較優質的城商行獲批設立理財子公司值得關注。這一方面意味著監管層充分肯定了兩家城商行在資管業務上取得的成績;另一方面也是支持中小銀行發展的一種實質性舉措。”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董希淼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城商行系即將入場。在首輪比拼中,城商行系理財子公司將如何立足?未來是否會有更多的中小銀行入局?
首批兩家花落浙江
7月1日,杭州銀行發布公告稱,近日收到銀保監會批復,獲準籌建杭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籌建工作完成后,該行將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銀保監會浙江監管局提出開業申請。
次日,寧波銀行也發布公告稱,近日收到銀保監會批復,獲準籌建寧銀理財有限責任公司。籌建工作完成后,將按照有關規定和程序向銀保監會寧波監管局提出開業申請。
“浙江地區的城商行整體經營比較規范,盈利、資產質量都相對較好,首批拿到這個牌照也在意料之中。”東方金誠首席分析師徐承遠對記者表示。
從今年一季報數據來看,兩家銀行業績的確不俗,盈利指標都實現了兩位數高速增長,同時,資產質量表現突出。
杭州銀行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52.94億元,同比增長26.64%;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18.1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25%。同時,該行資產質量繼續企穩向好,截至一季度末,不良貸款率為1.40%,較上年末又下降0.05個百分點。
寧波銀行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81.24億元,同比增長23.4%;實現歸屬于公司股東的凈利潤33.9億元,同比增長20.1%;不良貸款率環比持平為0.78%。
在整體經營穩健向好的基礎上,兩家銀行理財業務卓有成效的轉型成果也是其拿到首批“入場券”的催化劑。
數據顯示,杭州銀行近兩年來實現了向凈值化產品的飛速轉型。截至去年年末,該行存續理財產品規模1931.90億元,其中非保本理財規模為1874.80億元,較年初增加101.74億元。凈值型理財產品占比從年初的5.15%提高至年末的31.32%;同時,零售理財產品占比進一步提升,從年初的72.77%提高至年末的86.75%。
寧波銀行非保本理財規模則已占城商行鰲頭。截至2018年年末,寧波銀行理財產品規模2594億元,增長7.1%,凈值型產品規模536億元。該行非保本理財產品規模2347.05億元,比2017年年末增加17.7%。
城商行系的獨特優勢
“對于理財子公司的設立,監管部門多次明確按照‘成熟一家,批準一家’的原則給予支持。可以期待,未來會有更多中小銀行系理財子公司獲批。”董希淼認為。
據記者統計,截至目前,工行、建行、交行的理財子公司已相繼開業,中行也于近日發布公告稱其理財子公司獲準開業。另外,加上新公告的杭州銀行、寧波銀行,目前已有7家銀行在獲批籌建中。除此之外,至今還有20家宣布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銀行尚待監管層批復,其中包括北京銀行、江蘇銀行、徽商銀行、青島銀行等10余家城商行。
自去年年末銀保監會下發《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以來,設立理財子公司的重要意圖已十分明確。這既能夠讓理財產品與其他產品站在一條接近“統一”的起跑線上,同時還能解決多重嵌套、剛性兌付問題,提高信息透明度和監管有效性,有利于金融監管和資管行業長遠發展。
站在中小銀行業自身發展的角度來看,設立理財子公司也為其整體經營轉型打開了另一扇窗。杭州銀行在此前擬發起設立理財子公司的公告中稱,“設立資產管理公司對未來發展能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是順應監管要求、完善表內外風險隔離機制、提升資管業務能力的重要舉措,有利于資管業務實現專業化經營和推進轉型發展,也有利于拓寬盈利空間并推動公司整體經營發展轉型。”
不過,在首輪設立浪潮之下,城商行系如何立足值得關注。
“盡管理財子公司是獨立的子公司,但仍是在母行體系內。城商行扎根本地,對當地市場更為熟識,有其自己獨特的客戶群體,這或是其理財子公司發展的優勢之一。與此同時,城商行管理半徑相對較短,決策機制比較靈活,更有利于理財產品的創新設計。”董希淼認為。
除此之外,專家認為,城商行可以更加靈活地引入外部投資者來增強子公司資本實力,引入更靈活的市場機制。事實上,兩家城商行都在公告中提及,其理財子公司將在監管批準的前提下,根據業務發展需要在適當的時機引進戰略投資者。
“參戰”與否需多方考量
兩家城商行的獲批籌建帶來了很好的示范效應,但專家同時認為,并不是任意一家城商行都適合成立理財子公司,這需要從業務規模、資本實力、經營管理能力等方面進行多方考量。
“設立理財子公司可能帶來增量的資本要求,在如今資本補充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會給銀行帶來一定的挑戰。”董希淼認為。
成立理財子公司首先要面對的是資本問題。根據《管理辦法》,成立理財子公司最低注冊資本要求是10億元。這直接消耗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對資本充足率帶來影響,同時還可能削弱銀行其他業務拓展能力。
董希淼分析,在理財子公司投入資本10億元,就意味著銀行可能在其他業務上收縮規模。在極端情況下,銀行將不得不收縮100億元至120億元信貸規模。而隨著對實體經濟服務力度加大、表外業務“回表”以及資本約束加強,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壓力越來越大,中小銀行面臨的這方面問題更突出。
據測算,如果參照信托公司監管標準,理財子公司10億元凈資本約能支持1000億元至1500億元的理財規模。所以,如果銀行理財規模小于1000億元,那意味著成立理財子公司之后其業務不夠飽和,影響資本使用效率。
此外,《管理辦法》雖然放松了對理財子公司非標資產投資要求,但如果理財產品總凈值規模低于銀行總資產規模的11.4%,成立子公司并不能幫助銀行提升理財投資非標資產能力。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幾方齊發力,共同打造監管科技良性生態圈
下一篇:中交興路與網商銀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破解物流業金融需求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