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化風險與金融發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EFEC導讀】新春伊始,習總在中央政治局新一次集體學習會議中深刻論述金融與實體經濟相輔相成的關系。金融業的供給側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服務實體、優化體系、防化風險、深化改開,這四個方面既成一體,指明金融業發展方向。

“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對金融與經濟關系作出的深刻闡述。
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金融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經濟社會發展中重要的基礎性制度。同時,為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就要抓住完善金融服務、防范金融風險這個重點,既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又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推進金融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金融業取得了長足發展,服務能力大幅提升。但金融服務的供給存在一些結構性缺陷,金融資源配置的質量和效率還不適應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要求,主要表現在我國的金融業態以間接融資為主,股權融資發展不足。在間接融資中,又以大中型銀行為主體,并且商業銀行內部的制度安排、技術能力、內外部激勵約束機制也不健全。因此,必須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我國金融業健康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強化金融服務功能,找準金融服務重點,以服務實體經濟、服務人民生活為本。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潘功勝日前表示,至少應從四個方面理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豐富內涵。
第一,堅持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為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適宜的貨幣金融環境。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進一步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實際效果。堅決防止金融業脫實向虛、自我循環。
第二,堅定推進資本市場改革,破除制約資本市場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股權融資渠道,提升資本市場發展質量。
第三,優化大中小金融機構的布局,發展定位于專注微型金融服務的中小金融機構,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和信貸市場體系。
第四,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重塑金融機構的經營理念、服務模式、風險管理和考核評價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解決好民營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而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要更加注意尊重市場規律、堅持精準支持,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主業相對集中于實體經濟、技術先進、產品有市場、暫時遇到困難的民營企業重點支持。
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特別是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務。近年來,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部門按照中央統一部署,著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為堅決打好防范化解包括金融風險在內的重大風險攻堅戰,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還需做好三項工作,即穩妥有序處置重點領域風險、加快建立更加科學有效的金融監管體系、健全金融機構公司治理。
比如,要加大銀行不良資產處置力度,有序處置信用債券違約風險;遏制地方政府隱性債務增量,有序化解存量;高度重視防范化解跨市場、跨區域風險傳染;堅決治理金融亂象,嚴厲打擊非法金融、金融犯罪和金融腐敗行為;改進金融監管,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提高金融監管的專業性和有效性;加強金融監管協調,形成監管合力;加快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金融機構風險處置和破產機制;強化金融機構防范風險的主體責任。
當然,防范化解風險的基礎是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在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過程中,要平衡好穩增長和防風險的關系,把握好政策力度和節奏,強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堅持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防范化解風險。
同時,應堅定不移深化金融改革開放,在高水平雙向開放中提高經濟金融管理能力和風險防控能力。要擴大金融服務業雙向開放,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制度;穩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和金融市場雙向開放;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制,進一步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保持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穩定;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促進全球經濟增長和金融穩定。
金融是國之重器,是國民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和宗旨。只有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切實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推進金融改革開放,才能推動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經濟與金融良性循環。
上一篇:綠色物流進程加快,末端配送痛點如何規范?
下一篇:易會滿回應資本市場熱點問題:十大看點全!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