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聯合的力量——物流行業平臺的信用價值
【EFEC導讀】國有經濟體系內企業,比如大型央企、國企憑借其體系內的信用可以低成本的獲取最優質的資源,而廣大的中小微私營企業卻因為不在國家信用體系內,沒有足夠的信用而需要付出高額的成本獲取資源,甚至是無法獲取資源。

先聊聊中國和歐美的信用體系。
中國金融體系中強大的國家信用和歐美金融體系中強大的民間信用都是由不同的歷史發展基因所決定的。
歐洲大陸在早期長時間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大大小小的領主統治著并不是很遼闊的領地,很難形成統一的政治形勢,政治上的分散和國與國之間的相互制衡,使得歐洲長時間無法形成穩定統一的金融格局。
11世紀,十字軍東征,當時的圣殿騎士團在保護歐洲各地朝圣者的過程中,發現朝圣者長途跋涉,很難攜帶大量的財物,于是就發展出了異地存取的財務托管和貨幣兌換的金融業務。在這之后,圣殿騎士團不斷發展壯大,從服務于平民階級到服務于貴族階級,逐漸演變成了歐洲大陸上的“銀行”角色,這就是歐洲金融市場的起源。
14世紀后,圣殿騎士團逐漸沒落,其主要業務和地位逐漸被其他的信用機構所取代,比如意大利北部的銀行業興起,在地中海地區取代了圣殿騎士團的作用,為各國貴族和平民提供金融服務;到16世紀,西歐國家荷蘭的股票證券票據市場也開始崛起,成為歐洲的票據結算中心;17,18世紀之后,英國的銀行業也慢慢開始發展,尤其是倫敦的債券交易所很快成為歐洲乃至全球的債券交易中心。在此基礎上,歐洲逐漸形成了以“銀行為中心”的,“分權制衡”下的信用體系,這就是歐美金融市場的雛形。
中國早期的金融體系其實是相當發達的,在國際上絕對是一騎絕塵的速度。比如說秦朝時有統一的貨幣;漢朝的時候商業信用特別發達;到了唐朝,這種貨幣經濟發展到高峰,出現了完整的商業匯票體系-飛錢,也出現了銀行的雛形-柜坊;宋朝則更是發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比歐洲早了400-500年。
中國早期發達的金融體系其實是和我們歷代傳承的兩項金融制度密不可分的。
自秦始皇一統四方,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項下,皇家至高無上的絕對權威很快建立了統一的貨幣體系和市場體系,并在此基礎上,中央集權的金融財政體系不斷加強,對后世的貨幣金融體系的發展影響深遠。
第二項金融制度是漢武帝實行的“官山海”政策,通過將鹽,鐵這種利潤最好的行業收歸國有經營,為國家蓄積了大量的財富,同時也加強了中央管理。后來歷朝歷代都延續了這種體制,同時也加入茶葉,絲綢等更多的重要戰略物資,這種國有經濟體系的金融制度穩定的傳承至今。
對比中國和歐美的信用發展歷程,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歐美的金融信用發展過程,國家政權的力量相對無力,對發展的影響甚微,金融信用的發展主要依靠的是民間的力量,信用體系發展自下而上的完善;而中國金融信用的發展,是自上而下以國家信用為絕對主導的的中央財政體系,民間信用體系的發展很緩慢,甚至是停滯的。
這其實造就了當下金融市場最尷尬的局面:國有經濟體系內企業,比如大型央企、國企憑借其體系內的信用可以低成本的獲取最優質的資源,而廣大的中小微私營企業卻因為不在國家信用體系內,沒有足夠的信用而需要付出高額的成本獲取資源,甚至是無法獲取資源。
在馬克思的資本論中曾多次提到“信用的聯合”——將單個個體聚集起來,形成統一穩定的的信用聯合體。這或許可以很好的解決當下中國中小微企業的金融困境。
具體來說就是用行業平臺去承載、集聚和精煉行業參與個體小而分散的信用,將產業平臺化,將產業的各項生產要素的指標平臺化,通過平臺將單個的個體信用匯集轉化成一個可信的平臺主體獲取優勢資源,再通過公平的規則在行業內分配,實現單個個體所無法實現的資源有效配置。
從目前行業的發展來看,物流行業平臺也正在承載著物流行業信用聯合的核心價值,物流行業平臺化的條件也越來越成熟:
一、這是由行業參與者的形態決定的。物流行業占據GDP的15%-17%,體量巨大,行業內物流企業數量達80萬家,卡車司機數量達3000萬,可以認為,物流行業內沒有真正的C端,所有的市場參與者都是B,且長尾效應極為明顯,極大量的參與個體都是小B。在這數量眾多的參與者中,真正能夠被納入到國家金融信用體系內的可能千分之一都不到,絕大多數是游離在體系外的中小微私營企業。從近些年來看,為了獲取更多的優勢資源,以“抱團取暖”為目標的聯盟紛紛成立,其實也是為了將信用聯合起來。大量的小散企業急需大的平臺能夠集聚行業信用。
二、這是由物流行業的生產特點和信息化程度所決定的。物流行業的數據化沉淀是極為顆粒化的。僅就公路整車市場來說,單筆運輸業務的平均運費金額只有6000元,萬億級的市場通過6000元每車的運費來拆解,顆粒化程度之高可想而知。每一次商業運輸相關的貨物的數據,行駛數據,上下游商戶的數據,以及卡車司機的數據,多維度的數據能夠使得行業運行的脈絡清晰的展現在平臺上。
三、以平臺為主體的行業信用體系擁有單個個體所無法比擬的公信力。無論是個體卡車司機還是中小微的物流企業,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中,都很難將自身的信用價值發揮出來,金融活動大多依靠第三方的背書或者資產的抵押,純粹的信用貸款通常都是以高額的風險溢價為代價。但從客觀上來說,人人有信用,信用有價值,每一個個體的信用都應該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在當下的金融約束條件下,信用很難測量且被緊緊的抑制了。
物流行業平臺通過將中小微物流企業和卡車司機集聚在一起,將小而分散的信用集聚起來,形成一個基于物流行業的信用聯合,通過平臺這樣一個統一的信用體獲取整個社會金融系統的認可,從而獲得優勢資源,反哺行業的發展。
以民營企業為主體的物流行業長期游離在主體信用體制外,單憑個體的信用很難獲得足夠的金融資源支撐,唯有借助平臺的力量,以平臺為切入點,將自身信用注入平臺并在平臺內培養自身信用;從物流行業平臺來看,集聚行業小而分散的信用,通過產品的設計,運營管理強化信用意識,提煉出有價值的行業信用機制,獲取優勢資源,是物流信息平臺存在的最核心價值。
本文受益于北京大學唐涯教授觀點,在此表示感謝。
上一篇:心懷慈悲心,金融才會有溫度
下一篇:圓通執行總裁鄧小波:從業18年物流仍是朝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