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哲:2020年,是產業互聯網最危險的一年
【EFEC導讀】在消費互聯網方面,消費品、零售行業進入了白銀時代,此消彼漲,對于產業互聯網而言恰恰迎來了黃金時代。

在日前舉行的2019東沙湖基金小鎮創新論壇上,嘉御基金創始合伙人、董事長衛哲發表主題演講《產業互聯網,新周期的新投資領域》。他表示,資本不是寒冬時代,資本進入存量是常態化,經濟也不是寒冬,經濟進入存量也是常態化。
流量紅利已逝 存量時代到來
衛哲認為,三個存量時代已經到來。
首先,經濟進入存量時代。無論是消費、外貿、基建、GDP,再也見不到過去的兩位數增長。
對比美國來看,早在20年前經濟就進入存量時代,維持在1%-2%的增長。如果中國GDP每年增速3%-4%,每年增長的新蛋糕就跟美國的增量一樣大;如果繼續維持6%,中國經濟的絕對增加額將是美國的1.5倍。
同樣,以現在存量時代6%的增長速度,比10年前10%的增長產生的絕對額大,存量中間又會有此消彼漲的部分,所以投資、創業要避免消的部分、關注漲的部分。
其次,流量進入存量時代。互聯網的流量上漲帶動新經濟,而事實上現在的互聯網流量,或者說To C的流量也不漲了。
流量如何構成?簡單而言,流量=用戶數×用戶時長。中國互聯網用戶數2017年就基本不再上漲;2018年短視頻的出現使用戶時長增長。
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平均互聯網每日使用時長已經有312分鐘,5個多小時,但用戶數并未見漲,所以互聯網流量的紅利時代已經過去。
此外,中國互聯網四巨頭BBAT,百度、字節跳動(英文名ByteDance)、阿里巴巴、騰訊控制了整個中國互聯網流量70%。美國四巨頭是FLAG(Facebook、LinkedIn、Amazon、Google),這四家巨頭的流量集中度比中國要小。
如果以消費互聯網作為新經濟的載體,流量不漲還被巨頭壟斷,只有30%的流量意味著消費互聯網時代結束了;或者可以說,在總體流量不漲,巨頭控制大流量的前提下,新經濟中消費互聯網再殺出新企業來非常困難。
第三,資本進入存量時代。美國VC/PE行業比中國時間長,每年新募資的金額比中國還要小,但非常重要的是每年VC/PE通過項目退出,給LP的金額和每年新募資額幾乎一樣,所以美國VC/PE的資金進入了一個再循環的體系。
而在中國,作為VC/PE的主要募資來源,無論銀行、個人還是家族LP,沒有回報或者回報很少。如果一個基金,兩三倍現金回報給LP,你跟LP說,再拿1.5倍到2倍,投到下一個基金,大部分投資人,絕對不會有意見。
產業互聯網迎來黃金時期
在消費互聯網方面,消費品、零售行業進入了白銀時代,此消彼漲,對于產業互聯網而言恰恰迎來了黃金時代。產業互聯網為什么在三個存量時代進入黃金周期?
衛哲認為,企業發展過程中受外部環境影響越嚴厲,企業對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更感興趣。中國產業互聯網以前叫To B企業服務,沒有出現過百億美元以上的公司,美國已經上市和即將上市的百億美元To B公司已接近100家。主要由于美國進入存量經濟時代已將近20年,美國各行各業對提高效率的訴求比中國早將近20年。
“所以當中國進入存量時代,也一定會和美國進入存量時代一樣,各行各業,迫切要找到能夠提升效率的工具,產業互聯網一定是各行各業提升效率最好的工具。產業互聯網的目標用戶,不應學消費互聯網,用傳統To C的打法購買流量,也就是說,To B流量不依賴于消費互聯網流量,不需要給BBAT打工。”
他說,原因是B和C有一個本質區別,To C的消費者基本上使用、決策、買單是同一人,只有兩個消費行業不是這樣,一個是寵物行業,使用者是狗,買單決策是人,第二個是兒童K12教育,使用者是孩子,決策買單可能是父母。其他的消費品類基本上都是使用、決策、買單是同一人。
企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最不一樣的是,一個企業一定是多人決策、多人使用,或者說使用、決策分離,由于多人決策,通過傳統To C互聯網都找不到關鍵人(Key Person),都沒有辦法精準投放到關鍵人。
根據嘉御基金統計,在美國,投出一家過百億美元市值的消費互聯網公司,平均大概要花20億美元,資本效率大概在1:5,投早期有10倍、20倍的回報,投到后期可能只有2、3倍,所以,消費互聯網對資本的渴求比較高。
同樣,美國已上市的公司,百億美元市值以上的產業互聯網公司,平均融資額2億美元,高的也不過4億美元。也就意味著資本收益率不是5倍,是25倍,消耗資本很少。
優秀產業互聯網公司對資本消耗少,所以在資本存量時代,有效資本進入產業互聯網回報更好。
缺點在于時間,美國和中國已上市的消費互聯網公司和產業互聯網公司,從誕生到上市,消費互聯網平均是7年,產業互聯網平均要12年,產業互聯網來得慢,去得也慢,來得慢的原因是付費多人決策,所以增速會慢一點,但是它的用戶黏性、護城河會高很多。
產業互聯網“鐵三角”
衛哲用交叉驗證方法來判斷一件事對與否,基于產業互聯網,從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
第一,產業類型分析,有三種商業模式,交易型產業互聯網、服務型產業互聯網和產品型產業互聯網。
特別要強調第一種模式,過去中國大部分的投資人和創業者都把產業互聯網簡單地和B2B電商交易型劃等號,交易型產業互聯網是產業互聯網,但產業互聯網不等于交易型。
而在美國形成高市值的恰恰是服務型產業互聯網和產品型產業互聯網。
第二,使用人群分類,馬云在2006年說過B2B這個詞不能簡單理解為企業對企業,只要是互聯網,它最終一定要落到企業中的人,也就是說是商人對商人(Businesspeople to Businesspeople)。
企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也有用戶一說,有三類用戶:在職員工、中介黃牛、自由職業者。
第三,在產業互聯網方面,一定要做中美對標,排列組合,有四種:美國有的中國一定會有、美國有的中國不會有、美國有的中國必須做一些改變才會有、中國有美國不會有。
缺乏系統估值體系
衛哲指出,由于中國產業互聯網起步較晚,未來10年雖然是產業互聯網的黃金十年,但2020年是產業互聯網最危險的一年。他強調過去幾年,雖然已經有資本涌入到產業互聯網,但是并沒有形成對產業互聯網比較一致的估值體系。
“在看消費互聯網時候,對消費品牌,哪怕對芯片、生物醫藥,中國很多投資機構都已經建立了非常成熟的估值體系。而產業互聯網大部分估值方法則照搬消費互聯網。”
衛哲表示,“消費互聯網多少GMV,產業互聯網多少,中間算一個公式打一個折,能不能套?大部分套錯了,另外一個完全對標美國公司,因為美國公司市銷率10倍,但從來沒有人問,為什么美國公司市銷率是10倍?”
他指出,對標美國做一個產業互聯網估值體系梳理,怎么梳理?一級市場估值體系如果和二級市場不一樣,如果二級市場是對的,二級市場又是一級市場的買單方,那結果肯定是對的。
第二,美國產業互聯網二級市場,已經是十年大牛市,產業互聯網公司估值持續上升,通過訪談二級市場的投資人關心的數據和怎么估值。
二級市場投資人看三個市場指標。第一,產業互聯網的重復性;第二,營業收入增長;第三,毛利率,基于此做一個基準線,假設三個都是50%,營收也是增長50%,毛利也是50%,還原一下對應基準市銷率是多少?5倍。
衛哲指出,怎么解釋還有20倍、30倍市銷率公司?比如,毛利率不是50%、是90%,產品型的美國互聯網公司毛利都在90%以上,服務型都在60%、70%。如果毛利是80%,50%的基準線對應5倍,直接乘以1.6,市銷率就從5倍升到8、9倍。
“分享這個公式是希望我們所有投資人統一思想,我們在同樣標準下談問題,用這個標準來看,過去兩年確實有估值過高的產業互聯網公司,這就是為什么說2020年特別危險,同樣也告訴大家,還有一些被低估的產業互聯網公司。”衛哲說。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宋華:區塊鏈不能解決產業供應鏈中所有存在的問題
下一篇:肖鋼:應加快對大型金融科技公司的相關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