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案例-深圳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前海倉單”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
《2020-2021年全國供應鏈優秀企業及杰出個人白皮書》(第二部)優秀案例系列:深圳前海聯合交易中心 - 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前海倉單”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
一、企業簡介
深圳市前海聯合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交易中心)是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HKEX,以下簡稱香港交易所集團)與前海金融控股共同發起設立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己任。其中HKEX Investment (China) Limited,出資額為36004萬元人民幣,出資比例90.01%;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出資額為3996萬元人民幣,出資比例9.99%。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第十章第一節指出關于“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建成服務境內外客戶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探索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模式”的要求。
2021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第四點第九條明確“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依法合規開展大宗商品現貨交易。”
交易中心于2018年5月16日獲得《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批準設立深圳前海聯合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批復》,并于2018年10月19日正式開業,上線首個交易品種為氧化鋁,交易模式為現貨掛牌。此后陸續開展了鋁錠(2019年6月28日)、鋁棒(2019年6月28日)、銅桿(2019年8月23日)、電解銅(2019年12月27日)、天然氣(2020年11月26日)、水泥(2021年3月26日)等品種交易,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各品種交易量穩步增長。
經過近五年的探索布局,交易中心已確立了由大宗商品現貨起步、踐行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向,將堅定立足前海自貿區的“先行先試”,通過交易所業態的創新探索,補齊國內商品現貨市場的短板,為實體產業鏈企業提供打通境內外的商品倉儲、交割、結算等現代供應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利用物聯網、智能識別和區塊鏈等前沿科技打造連接金融與實體的標準化資產體系,將交易中心建成全球大宗商品重要的人民幣定價中心,有力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家戰略。
二、案例介紹
(1)案例背景
國內市場長期面臨金融和實體脫節的難題,一方面大量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另一方面銀行和金融機構找不到優質安全的資金投放標的,資產荒現象嚴重。國家的實體產業基礎決定了市場上有大量底層現貨資產流轉,本來是開展基于動產和貨權的貿易融資與供應鏈金融的有利條件,但一直未能真正開展起來。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商品現貨資產缺乏真實性、安全性和流動性保障,底層資產大多以場外非標的形式存在,在交易、倉儲、交收等流轉環節中無法達到銀行和金融機構對于風險控制的要求,風險事件頻發。
2012年的華東地區鋼貿事件和2014年的青島港事件以后,商業銀行已逐漸淡出大宗商品融資市場。一方面,受分業經營限制,國內商業銀行可經營的商品實物僅限于貴金屬,對于其余大宗商品品種尚未大規模開展相關金融服務和自營交易,與國外同業相比,國內商業銀行參與商品市場的廣度與深度都有待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因大宗商品行業多中小企業,主體信用資質不足,加之動產底層設施缺失,大宗商品行業的融資成本高企,平均年化7%以上。
加快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以供應鏈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是促進產業組織方式、商業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創新有效途徑,對暢通產業鏈資金鏈,推動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具有重要意義,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總體要求的具體舉措。但傳統監管手段難以監管供應鏈創新業務風險,市場主體信用和倉儲物流信息數據不可靠,供應鏈交易不透明不可信等問題,也造成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銀行風控難、部門監管難,制約了供應鏈管理服務創新和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
面對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革,以科技創新促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已成為互聯網發展的重要趨勢和各國政府提升互聯網空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各國監管當局正積極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豐富監管手段,提升跨行業、跨區域交叉性市場風險的甄別、防范和化解能力。本案例綜合應用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供應鏈管理創新與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示范,以“區塊鏈+金融科技”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政府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提升,為保障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提供科技支撐。
(2)主要舉措
①倉單系統優化:2019年6月,倉單系統優化(含物聯網監控)項目正式立項,旨在為實現指定交收倉庫的現場管理規范化,增強交收、融資等業務的風控手段,保障交收倉庫業務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及實物商品的安全性,同時為包括參與商及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提供便利的電子化管理平臺及可視化監控界面。目前已有廣東、江西、天津、新疆、江蘇等多個倉庫完成物聯網改造,已實現倉儲數據、倉單數據與物聯網監控數據實時對應交互,及貨物非法移動報警、庫位非法入侵監控報警等功能。
實時視頻監控畫面
數字化監控
②區塊鏈聯盟建設:2020年1月,與銀行、保險、倉儲公司、產業企業、科技企業等共建的區塊鏈倉單聯盟項目正式啟動,借助區塊鏈技術,將傳統的非標商品流通現貨轉化為優質安全、可直接穿透至底層并且具備良好流動性的標準化短期資產,以幫助中小企業和貿易商解決融資難題。同時,實體企業將能夠借助這一新型倉單體系大幅提升生產周轉和資金運營效率,并向金融機構輸送基于實體經濟活動和真實貿易背景的可通證化底層資產。基于區塊鏈項目的融資案例已有多筆落地,獲得授信額度30億元人民幣,累計放款數億元。
區塊鏈倉單鏈上管理

區塊鏈倉單融資
三、效果分析
“前海倉單” 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能夠實現“三大利好”:有利于完善我國倉單體系,為商品要素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有利于提升倉儲物流標準化程度,能夠充分利用前海先行先試的創新機制和政策優勢,發揮交易平臺的公信力及行業影響力,通過標準化、數字化樹立倉單流轉和融資的前海標準;有利于打通倉單融資通道,能夠通過應用物聯網及區塊鏈技術提高存貨及倉單的風控水平,保證倉單所對應貨物的真實性及唯一性,幫助中小企業以低本高效方式取得供應鏈金融服務,據悉,“前海倉單”質押已經獲得上海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認可,合計授信30億元。
四、合作意向及未來發展
交易中心希望依托“前海倉單”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聯合金融、產業、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從根本上促進大宗商品行業數字化轉型,以技術革新推動產業跨界融合,徹底改變大宗商品交易和流通環節的運行方式,提高大宗市場和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降低大宗商品交易和流通過程中的能耗,促進產業數字化環境的全面改善。

一、企業簡介
深圳市前海聯合交易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交易中心)是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及其附屬公司(HKEX,以下簡稱香港交易所集團)與前海金融控股共同發起設立的大宗商品交易平臺,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己任。其中HKEX Investment (China) Limited,出資額為36004萬元人民幣,出資比例90.01%;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出資額為3996萬元人民幣,出資比例9.99%。
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第十章第一節指出關于“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建成服務境內外客戶的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探索服務實體經濟的新模式”的要求。
2021年9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第四點第九條明確“支持香港交易所前海聯合交易中心依法合規開展大宗商品現貨交易。”
交易中心于2018年5月16日獲得《深圳市人民政府關于批準設立深圳前海聯合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的批復》,并于2018年10月19日正式開業,上線首個交易品種為氧化鋁,交易模式為現貨掛牌。此后陸續開展了鋁錠(2019年6月28日)、鋁棒(2019年6月28日)、銅桿(2019年8月23日)、電解銅(2019年12月27日)、天然氣(2020年11月26日)、水泥(2021年3月26日)等品種交易,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各品種交易量穩步增長。
經過近五年的探索布局,交易中心已確立了由大宗商品現貨起步、踐行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向,將堅定立足前海自貿區的“先行先試”,通過交易所業態的創新探索,補齊國內商品現貨市場的短板,為實體產業鏈企業提供打通境內外的商品倉儲、交割、結算等現代供應鏈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利用物聯網、智能識別和區塊鏈等前沿科技打造連接金融與實體的標準化資產體系,將交易中心建成全球大宗商品重要的人民幣定價中心,有力助推人民幣國際化的國家戰略。
二、案例介紹
(1)案例背景
國內市場長期面臨金融和實體脫節的難題,一方面大量實體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另一方面銀行和金融機構找不到優質安全的資金投放標的,資產荒現象嚴重。國家的實體產業基礎決定了市場上有大量底層現貨資產流轉,本來是開展基于動產和貨權的貿易融資與供應鏈金融的有利條件,但一直未能真正開展起來。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商品現貨資產缺乏真實性、安全性和流動性保障,底層資產大多以場外非標的形式存在,在交易、倉儲、交收等流轉環節中無法達到銀行和金融機構對于風險控制的要求,風險事件頻發。
2012年的華東地區鋼貿事件和2014年的青島港事件以后,商業銀行已逐漸淡出大宗商品融資市場。一方面,受分業經營限制,國內商業銀行可經營的商品實物僅限于貴金屬,對于其余大宗商品品種尚未大規模開展相關金融服務和自營交易,與國外同業相比,國內商業銀行參與商品市場的廣度與深度都有待進一步發展;另一方面,因大宗商品行業多中小企業,主體信用資質不足,加之動產底層設施缺失,大宗商品行業的融資成本高企,平均年化7%以上。
加快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以供應鏈金融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是促進產業組織方式、商業模式和政府治理方式創新有效途徑,對暢通產業鏈資金鏈,推動各環節協同復工復產具有重要意義,是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總體要求的具體舉措。但傳統監管手段難以監管供應鏈創新業務風險,市場主體信用和倉儲物流信息數據不可靠,供應鏈交易不透明不可信等問題,也造成中小企業貸款融資難、銀行風控難、部門監管難,制約了供應鏈管理服務創新和傳統產業數字化升級。
面對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革,以科技創新促進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模式創新,已成為互聯網發展的重要趨勢和各國政府提升互聯網空間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各國監管當局正積極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豐富監管手段,提升跨行業、跨區域交叉性市場風險的甄別、防范和化解能力。本案例綜合應用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開展供應鏈管理創新與區塊鏈技術的應用示范,以“區塊鏈+金融科技”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促進政府監管效能和服務水平提升,為保障企業有序復工復產和經濟平穩運行提供科技支撐。
(2)主要舉措
①倉單系統優化:2019年6月,倉單系統優化(含物聯網監控)項目正式立項,旨在為實現指定交收倉庫的現場管理規范化,增強交收、融資等業務的風控手段,保障交收倉庫業務數據的真實性、準確性及實物商品的安全性,同時為包括參與商及金融機構等市場主體提供便利的電子化管理平臺及可視化監控界面。目前已有廣東、江西、天津、新疆、江蘇等多個倉庫完成物聯網改造,已實現倉儲數據、倉單數據與物聯網監控數據實時對應交互,及貨物非法移動報警、庫位非法入侵監控報警等功能。

實時視頻監控畫面

數字化監控
②區塊鏈聯盟建設:2020年1月,與銀行、保險、倉儲公司、產業企業、科技企業等共建的區塊鏈倉單聯盟項目正式啟動,借助區塊鏈技術,將傳統的非標商品流通現貨轉化為優質安全、可直接穿透至底層并且具備良好流動性的標準化短期資產,以幫助中小企業和貿易商解決融資難題。同時,實體企業將能夠借助這一新型倉單體系大幅提升生產周轉和資金運營效率,并向金融機構輸送基于實體經濟活動和真實貿易背景的可通證化底層資產。基于區塊鏈項目的融資案例已有多筆落地,獲得授信額度30億元人民幣,累計放款數億元。

區塊鏈倉單鏈上管理

區塊鏈倉單融資
三、效果分析
“前海倉單” 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能夠實現“三大利好”:有利于完善我國倉單體系,為商品要素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有力支撐;有利于提升倉儲物流標準化程度,能夠充分利用前海先行先試的創新機制和政策優勢,發揮交易平臺的公信力及行業影響力,通過標準化、數字化樹立倉單流轉和融資的前海標準;有利于打通倉單融資通道,能夠通過應用物聯網及區塊鏈技術提高存貨及倉單的風控水平,保證倉單所對應貨物的真實性及唯一性,幫助中小企業以低本高效方式取得供應鏈金融服務,據悉,“前海倉單”質押已經獲得上海銀行、建設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認可,合計授信30億元。
四、合作意向及未來發展
交易中心希望依托“前海倉單”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聯合金融、產業、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伙伴一起,共同從根本上促進大宗商品行業數字化轉型,以技術革新推動產業跨界融合,徹底改變大宗商品交易和流通環節的運行方式,提高大宗市場和供應鏈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降低大宗商品交易和流通過程中的能耗,促進產業數字化環境的全面改善。

上一篇:優秀案例-旺鏈科技:區塊鏈+“云信用”供應鏈金融創新
下一篇:優秀案例-中企云鏈:產融互聯網,“N+N+N”的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