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豐、通達系成立新公司熱潮背后的“謀略”解析
【EFEC導讀】如今,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不斷賦能倉儲、運輸、裝卸、供應鏈等物流領域,形成了各種無人倉、配送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設備,助力物流行業智慧物流發展,為整個物流行業帶來降本增效的效果。

順豐一直在轉型,向著打造供應鏈型綜合物流科技企業努力。快運、冷運、同城、國際等業務也成為順豐開始布局的新業務。
6月21日,據天眼查顯示,順豐1.6億在杭州成立同城公司杭州順豐同城實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同城方面,順豐除了成立新公司以外,還推出了多項同城業務。2018年7月順豐同城上線以后不斷推出新服務,打響同城配送的“最后一公里”競爭。順豐同城急送24小時服務來幫忙、開通北京地區6環內配送、與優衣庫合作1小時送達服務、針對北京城市貨運推出“計時配”等業務。順豐在開拓同城配領域方面,服務范圍拓展為順豐帶來了不錯的成績。
據順豐2018年財報數據顯示,2018年同城業務實現9.95億元營收,2017年營收僅為3.65億元,同比增長172.22%。
回顧2019年順豐的布局,會發現從2019年1月至今,順豐成立最多的新公司便是供應鏈方面的企業。如:2019年6月21日,1.6億元成立同城公司;2019年1月16日、1月29日、4月18日、5月20日、6月11日,花費1億元成立5家供應鏈公司;2月22日、4月1日,花費2.4億成立2家電商產業園公司;5月20日,1000萬元成立信息服務公司;3月22日、4月15日,5000萬元成立兩家“市級”快遞公司。不難看出,順豐想要在供應鏈上轉型的決心。
其實,順豐在供應鏈方面的布局早已顯現。2018年10月,順豐花費“巨額學費”55億元收購DPDHL在大陸、香港及澳門地區的供應鏈業務,順豐開始走上轉型供應鏈之路。順豐控股董事長王衛曾在“順豐敦豪供應鏈中國”的發布儀式上表示,供應鏈服務是順豐下一步發展的重中之重——順豐未來致力于提供綜合物流服務,所針對的不是4000億傳統快件市場,而是12萬億的大物流市場。
所以,2019年3月,順豐在發布月度快遞物流業務經營簡報時,更是將供應鏈業務單獨列出。3月,供應鏈業務營收3.93億元,同比增19.82%;4月,供應鏈業務營收4.25億元;5月,供應鏈業務營收4.21億元。
可見,順豐多方面的投資是看準了大力發展新業務背后高附加值產品供應鏈所蘊含的巨大機會。
上市快遞企業成立新公司,加速換道發展
最近幾個月,相信許多讀者都發現了,國內這7家上市公司在成立新公司上都動作頻頻。除順豐成立新公司布局多元化業務外,三通一達等上市快遞企業也均接二連三發起成立新公司的熱潮。
億歐物流猜測,快遞圈內成立新公司的熱潮或許會只漲不消。不過,通過各大快遞企業成立新公司的布局來看,也能發現他們開始注重無人化、自動化、供應鏈、商貿、物流科技等多領域發展。中國物流學會特約研究員楊達卿在采訪中向億歐物流表示,這是第一代民營快遞企業的“二次創業”。順豐、申通、宅急送都是在1993年創業,當時的大勢和機遇是改革開放,王衛、陳德軍等人靠敏銳嗅覺和吃苦精神先行做起來。但如今的大勢和機遇是數字經濟,包括物聯網、云計算、5G等數字化科技正帶來產業深層變革,產業互聯網勢必洗牌掉一些沒有換道的傳統快遞物流企業。
再加上通達系企業過渡的依賴電商快遞服務市場,電商快遞服務市場的矛盾長期以來被業務增量所掩蓋,多數企業也在尋求規模擴張中注重了數量競爭而無暇顧及質量競爭。
楊達卿還表示,從去年電商快遞業務增量呈現放緩的趨勢,還有前一陣子二三線快遞企業被收購或倒閉等現象來看,市場資源正在逐漸的集約化,加上增量勢頭仍存,使得各大上市頭部快遞企業加速換道發展。
所以,各大快遞企業在物流科技市場上,搭建科技及相關公司是急需尋找新的增長點和發展新的業務,拓展多元化布局,挖掘新利潤源,并鞏固核心業務。
快遞市場步入臨界點,人口紅利透支
再來看當下的快遞行業發展全局。根據國家郵政局官方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達到507.1億件,同比增長26.60%,全國快遞業務收入累計完成6038.4億元,同比增長21.80%。
快遞行業每年雖以百億的增量發展,但增速卻逐年有所下緩。楊達卿認為,快遞市場整體步入了利潤和成本的臨界點,第一代民營快遞企業無論是加盟模式還是直營模式,都享受著巨大的人口紅利。但隨著企業合規成本的提高,“人口紅利”已經開始透支,土地、車輛等生產要素成本也在顯著增長,快遞企業雖然總部利潤還在增長,但基層利潤陷入了停滯不前的階段,甚至部分地區陷入了負增長的“泥沼”。
中國快遞市場各種成本要素在大幅增長,服務價格卻能多年停滯不前。如果快遞企業再拿人口紅利對沖成本,已然走不下去。雖然總部公司也在承壓,但更大壓力積壓在了快遞基層。如此下去,如果基層爆雷而癱網,必然連鎖反應到全網,影響到整個公司。總部公司又不能用傳統方式全面改造加盟商,唯有換道科技,換個活法,才能持續下去。
科技賦能物流行業,才是突破之道
如今,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5G、物聯網等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不斷賦能倉儲、運輸、裝卸、供應鏈等物流領域,形成了各種無人倉、配送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設備,助力物流行業智慧物流發展,為整個物流行業帶來降本增效的效果。所以,各大快遞企業在物流科技的道路上一直穩步前進。
楊達卿也認為,現在,中國消費互聯網的發展已經進入了高質量競爭階段,科技公司將成為快遞高質量服務的載體,沒有科技能力的快遞企業在消費互聯網里將失去服務競爭力,淪為被淘汰的落后產能,被一些以數據驅動的物流企業競爭掉。
同時,產業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將使得順豐、通達系、百世等企業走出傳統的快遞服務,向著更具全鏈路、數字化的產業供應鏈服務商轉變。
本文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上一篇:國際觀察:聯邦快遞訴美國商務部折射出怎樣的真實美國
下一篇:銀行理財子公司面臨“脫胎換骨”巨大挑戰,如何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