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物流供應鏈提速:解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EFEC導讀】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經濟升級,同樣離不開良好的交通物流的支撐。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下稱《規劃綱要》),總體目標是到2022年,基本形成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
在此次發布的《規劃綱要》中,「交通」一詞出現30次,「物流」出現16次,「運輸」出現10次,另外「供應鏈」、「流通」分別出現3次和2次;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現代物流業發展已然是《規劃綱要》的重要內容,廣大物流人深受鼓舞,就在綱要發布的當晚,朋友圈已經淪陷。
交通物流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因素,「要想富先修路」的理念如今已是深入人心;粵港澳大灣區的產業發展、經濟升級,同樣離不開良好的交通物流的支撐。因此,《規劃綱要》中對于依托快速交通網絡、港口群、機場群,構建現代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有專門的章節進行闡述。下面,我們先來看看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運輸體系現狀。
01 打造灣區1小時物流圈,高效輻射全球
縱觀紐約灣區、東京灣區、舊金山灣區等全球著名的大灣區,其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港口群、機場群、公路與鐵路網、多式聯運中心等交通物流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支撐。而如今,粵港澳大灣區正在努力構建灣區1小時物流圈,打造成為我國乃至全球最大的物流門戶和樞紐,依托大灣區陸海空通道網絡,高效輻射全球。
1)快速交通陸網
據報道,2018年廣東省完成高速公路項目里程共計769公里。目前,全省高速公路總里程已超過9000公里,其中珠三角核心區高速公路密度達到8.5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世界前列。最引人注目的是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與通車,大橋的通車將珠海與香港國際機場間的行車時間由4小時縮減至約45分鐘。另外,深中通道、虎門二橋也將進入施工階段。
在鐵路方面,截止2018年2月底,廣東省時速200公里及以上鐵路為1542公里,全省已通高鐵地級市為16個;按規劃預計到2020年,廣東省高速鐵路達到2319公里,占省內鐵路總里程的43.4%。屆時,高鐵將覆蓋全省21個地級市,從廣州、深圳出發,1小時左右可到達珠三角各城市,3小時左右可到達周邊省會城市,8小時左右可到達包含北京在內的華北主要城市。
2)港口群
粵港澳大灣區的港口呈現出「大小港口錯落、相互依存」的布局。從整體上看,港口通過能力較大、水深條件較好,且擁有深圳港、香港港、廣州港等三大國際性港口。三大國際性港口在2016年集裝箱吞吐量分別位居世界第3、第5和第7位。
如下表所示,2016 年粵港澳大灣區港口貨物吞吐量為15.98億噸,集裝箱吞吐量為7460萬TEU,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18.34%和34.58%。粵港澳大灣區集裝箱年吞吐量比紐約、舊金山、東京三個灣區的年吞吐量之和還要多。
粵港澳大灣區2016年港口貨物吞吐量

數據來源:中國港口
3)機場群
粵港澳大灣區機場群呈現密布的特征,擁有香港、廣州、深圳等大型航空樞紐,同時還有惠州平潭機場、潮汕機場、湛江機場等新干線機場,有望成為世界級機場群。
其中,香港國際機場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貨運樞紐,已開通137條國際航線,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200多個航點。在國際機場理事會發布的全球機場貨運吞吐量20強榜單中,2017年香港國際機場以超過500萬噸的貨運量高居榜首;2018年香港國際機場的貨運總量增至510萬噸,估計仍將位列第一。
而廣州白云國際機場擁有航線超過300條,其航線網絡覆蓋全球約220個航點。廣州白云國際機場2017年貨運量為178萬噸,在國際機場理事會發布的全球機場貨運吞吐量20強榜單中,排名第18位。而按其規劃,廣州白云國際機場預計2020年貨郵吞吐量進入全球前12位;到2025年,國際航空樞紐打造成型,年貨郵吞吐量達到350萬噸。
02 灣區物流供應鏈的發展進入提速期
擁有良好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粵港澳大灣區,其物流供應鏈領域的快速發展已具備了基礎條件。而在此次《規劃綱要》中,我們還看到灣區物流供應鏈的發展將進入提速期,因為產業協同、貿易自由、投資便利等因素將為其配上渦輪增壓引擎。
1)產業協同化
《規劃綱要》中提到,要加強灣區產業分工、對接與協作,促進灣區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這是因為從產業結構來看,粵港澳大灣區內上下游產業供應鏈完備,產業之間存在一定梯度,有機會實現互補與錯位發展。比如,深圳市的主導產業是電子信息產業,其優勢在于總部經濟效應強,技術研發與創新水平高;而東莞、惠州鄰近深圳,電子信息產業主導優勢也較為明顯,且優勢在于生產制造能力強,與深圳可以形成較好的產業協同。
而產業的協同合作,既有技術流、信息流、人才流、資金流的協同合作,同時也離不開物流供應鏈的支撐。物流供應鏈企業或平臺,能幫助貨主企業做好上游的尋源采購,通過集約采購降低采購成本;能幫助貨主企業搭建B2b2C的流通鏈條,助貨主企業從「產品為核心」向「用戶為核心」轉變,并有效整合流通各環節資源,實現產銷協同,提升貨主企業對市場感知敏銳力和市場掌控力。
而換個角度來說,產業鏈上下游深度合作的推進,要求灣區提升一體化程度,減少要素流動的障礙,這也將提升貨主企業對于物流供應鏈服務的需求。
2)貿易自由化
粵港澳大灣區不僅是珠江口或中國的灣區,它還是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平臺和門戶樞紐,是國際貿易的重要窗口。因此,《規劃綱要》中提到,要通過推行便利通關模式,建設全球進出口商品質量溯源中心,落實CEPA服務貿易協議,制定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業標準化體系等措施,減少流通限制,推動灣區貿易自由化。
我們都知道,一般情況下是先有商流后有物流,商品交易自然帶來物流需求,商流帶動物流。在城配行業內更有人說:有貨者為王;物流依附于商流而發展。因此,貿易自由化程度提升,多邊商品交易額將逐步提升,進而帶動物流業的發展。
據廣東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8年廣東省對「一帶一路」國家累計進出口增長7.3%。其中,越南增長32.3%,俄羅斯增長22.1%。同時,跨境電商進出口比上年增長72%。
為了抓住跨境貿易中的物流發展機會,眾多物流企業紛紛進行了布局。比如順豐控股與UPS在香港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發和提供國際物流產品;中通快遞與土耳其航空、太平洋航空成立合資公司,布局開拓全球空運服務;京東物流在珠海設立國際快件監管中心、航運、陸運分揀轉運中心等配套設施,布局一個集跨境、海外直采、國際快遞的綜合性智能口岸。
3)投資便利化
在此次《規劃綱要》中,明確寫到將在航運、物流、鐵路運輸等領域實施特別開放措施,研究進一步取消或放寬對港澳投資者的資質要求、持股比例、行業準入等限制,提升投資便利化水平,使港澳專業人士與企業在內的更多領域從業投資運營商享受國民待遇。
隨著港澳資本進入大灣區的阻礙因素逐步消除,未來港澳資本在大灣區將獲得更好的營商環境,將會有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到灣區物流供應鏈領域,促進該領域的競爭與合作。
一方面,香港的先進物流模式與經驗將進入到大灣區,內地物流供應鏈企業將在壓力中尋求更好的發展,通過競爭促進行業的進階發展。
另一方面,有利于內資與外資的合作便利化,有助于內地、香港、澳門三地物流企業的深度合作,發揮各自優勢,提升我國物流供應鏈企業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03 小結
綜上所述,在硬件方面,粵港澳大灣區將建設包含快速交通網絡、港口群、機場群等在內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構建1小時物流圈并高效輻射全球。
在軟件方面,借助產業協同化、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等有利因素,為粵港澳大灣區物流供應鏈領域安裝上渦輪增壓引擎,粵港澳大灣區物流供應鏈領域將進入發展的提速期。
上一篇:普洛斯中國5億美元中期票據成功在國際市場發行
下一篇:“斷直連”、通道成本上揚,支付寶也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