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景嘉成張辰煦:中資在硅谷,DOPE OR NOPE?
美元基金出資和回款等方面節奏感把控得比較好,基金分多次出資,拉開的時間一般在三年甚至更長,這個節奏保持穩定,基金投資人可以由此做好資金籌劃,對現金流的管理更加可預期,從而會感到很踏實。

在中國,任何行業的人都喜歡混“圈子”,創投圈尤其是!很多投資人都具備了見微知著的能力,通過細節快速判斷創業者或是項目,所以說“融資千古事,得失寸唇知。”
“圈子”到了美國可能就變成了“社群”。換湯不換藥,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創業、融資,都離不開“人”。我很好奇硅谷投資圈的“社交規則”,尤其是代表中資投資企業的中國籍投資人,如何去跟美國VC、GP去打交道?
為此,我采訪了盛景嘉成美國辦公室高級投資經理張辰煦,作為福布斯評選的2018年度亞洲區金融與風險投資行業30歲以下30強精英之一,張辰煦對于中美投資圈差異有何切身看法與體會?
以下為本次采訪的精彩內容:
記者:在美國做投資與在中國做投資的差異有哪些?
張辰煦:這個問題本身比較大。聊這個問題之前我要說一下我們的定位。在美國本土VC、GP眼里,我們是背靠中資、背靠中國新經濟,和中國有著深厚淵源的機構。雖然硅谷VC他們更習慣于選擇本土機構,但如今類似阿里、騰訊、滴滴這樣全球化的中國公司越來越多,它們在美國其實是很容易被理解和認可的。
美國人會按照Facebook去理解騰訊;按照Uber去理解滴滴;按照亞馬遜去理解阿里巴巴,換成投資機構也是類似的。例如,紅杉這樣國際化做得好的機構不管在哪個國家都很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國團隊、中國團隊、印度團隊大家就是一家人。
所以,盛景從一開始就認識到要做國際化的品牌,突出復合文化。目前,盛景嘉成美國辦公室管理數億美元的股權資產,并已經推出了多個產品。
跟美國機構談合作,面對面接觸肯定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大部分的VC是很難約到的。他們大多數人募資沒有難度,通常打幾個電話就可以在原來合作了十幾年或者幾十年的LP那里完成新一期基金的募集,而且還能幾倍超額認購。
美國頂尖機構并不是針對中資有著“傲慢與偏見”,而是針對所有他不熟悉的人。因為他們會覺得中國的投資機構會有他不知道的風險,他們擔心那些“我不知道”的事情,在這方面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去做工作。
我認為一流的資金和一流的管理人是匹配的,但這部分資源是最稀缺的。反而二流的資金和二流的管理人的群體是非常大的,這個段位就容易出現一些亂象,也容易產生錯配。所以,做母基金就需要特別謹慎地去識別優質的GP資源。
近幾年有很多地方政府去美國宣傳該地區有稅收優惠,希望有商業合作意愿的美國公司能落戶到該地區,或者能引進一些技術到該地區。出于美國公司的角度,這些對于他們來說就有一點復雜了,他們更喜歡完全商業化的氛圍,他們需要像我們這樣的機構在中國相關的事務上幫助他們。所以,我們也要需要足夠商業化,在商言商。
記者:美國基金和中國基金有什么區別?
張辰煦:大多數中國投資者并不了解的是,美國私募股權基金的退出機制是全世界最完備的之一,它的退出方式選擇更多、退出機制完全市場化、退出速度更快,這就縮短了時間成本,大大提高了投資的效率。
我們現在做的10多只美國基金中,3年內已經有5起項目完成了退出,還有4起已經在退出流程當中,這是美國基金的一個重要優勢:流動性。
雖然,一些優質的中國基金兩到三年內估值已經達到3倍、5倍、甚至更高,但是在分配退出進度上往往會慢于美國同行。
同時,我們還需要再關注一下節奏感。美元基金出資和回款等方面節奏感把控得比較好,基金分多次出資,拉開的時間一般在三年甚至更長,這個節奏保持穩定,基金投資人可以由此做好資金籌劃,對現金流的管理更加可預期,從而會感到很踏實。盛景所投資的很多基金,往往在完成100%出資前,就有項目開始退出分配現金了,這在目前的整個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當中都極少有。
記者:近期中美貿易政策間摩擦不斷,對我們做投資會不會有影響?
張辰煦:我覺得在美國政府眼里,中國問題是很復雜的。從中興的案例可以看出來,中國企業需要頂尖技術產品,我們在半導體和芯片等領域還做不到美國,日本,臺灣那種程度。所以中興要從美國進貨,但美國知道中國不可能當一輩子的采購員,早晚會實現自主研發或者通過投資收購,實現中國自己的技術轉移。
“中國制造2025”來對美國造成威脅,他們把中國想象成了對手。因為技術的領先優勢,是他們國家的基礎,美國在很多其他領域的現有優勢也是依賴于這些技術優勢,所以他們對這些技術領域會更謹慎,對中國敏感的投資和收購已經出了一些政策去管控,這些是從國家安全角度出發的。
但目前美國很多VC的投資人實際上也都不是在本土出生的,或者父輩也都不是美國出生的,美國是個移民國家,創投圈的人實際上并不太關注這些。只不過他們可能也聽過關于中國的一些不太好的一些傳言,美國媒體也披露過一些中資投資之后不愉快的案例。
由于美國政府(主要是CFIUS,全稱是The Committee on Foreign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的管控,之前就有一些中資企業的收購項目被美國政府否了,所以會有打草驚蛇的效果,很多本地公司會變得謹慎。
記者:美國機構對中國資本的態度是怎樣的?
張辰煦:他們對于中國的資本其實是很曖昧的。美國機構非常認可中國新經濟領域的發展,就像我前面講到的,他們認可阿里、騰訊這樣的中國企業。全球化的背景不僅僅改變了中國企業,美國企業也發生了變化,雙方最終是慢慢趨于一致。也就是說,中國企業越來越像美國企業,美國企業越來越像中國企業,最終的結果就是中國企業和美國企業都是這個地球的企業,大家只是在地理的維度上,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已。
上一篇:阿里研究院院長:新零售來了,物流如何變天?
下一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魏際剛:建設物流強國,推動城市高質量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