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建光:貿易戰的雙向焦慮
【EFEC導讀】貿易戰,短期看是貿易問題,中期是科技戰,長期就是大國崛起的規則制定問題。對中國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不要讓貿易戰沖突擴張到其他領域,包括軍事領域、地緣政治領域,否則很可能造成冷戰,這是對中國最大的挑戰。

最近我剛剛加盟京東金融,京東金融是一個金融科技公司,用數據為金融服務,用科技手段使金融更好地服務企業和個人。
今年我還在瑞穗證券亞洲公司擔任首席經濟學家的時候去歐洲拜訪了50家歐洲最大的企業,走了16個城市,我還和美國的投資者包括在華盛頓的很多政客有交流。
我發現一個現象,中國人不管是學者、官員還是知識階層對特朗普的好評度是最高的,覺得特朗普太高明了,這個人深不可測,戰略非常深邃,搞得我們不知所措。但是到歐洲去,大部分人都覺得這個人就是要毀掉全球的美好秩序,把全球搞得一團糟。
國內很多人覺得美國、歐盟之間的零關稅好像已經成立了,中國被排除在外,其實這協議還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夠達成。日本和歐盟達成零關稅談了7年,達成協議以后還要7年過渡期。在巴黎,企業家對特朗普咬牙切齒,法國最大的石油公司道達爾在伊朗投了40億歐元,現在特朗普非常強硬,誰在伊朗做生意就要懲罰誰。伊朗事件使歐洲和美國接下來沖突的可能性會很大,歐洲不會這么輕易讓步。
國內談到特朗普,就說他在美國支持率很高。實際情況是,他的支持率全美40%多一點,共和黨的支持率達到88%,而民主黨支持率在10%以下,這說明美國社會內部也是空前分裂的,民主黨基本沒人認可特朗普,共和黨高度認可,所以11月的選舉非常關鍵。
到海外看,他們對中國的前景一點不悲觀。最近在國內覺得中小企業很困難,但是你去歐洲大型跨國公司,他們現在都在增加對華投資。一方面,中國的小微企業現在“跑路”的很多,但跨國公司反而在增加投資,他們沒有資金壓力,也沒有環保壓力,都跟我說在增加投資。而中國的企業現在面臨著融資壓力、環保壓力,都在收縮。
所以國內好像很悲觀,覺得中國怎么怎么不行了,但去美國、歐洲,其實美國的精英焦慮是非常嚴重的,擔心中國接下來要超過美國,這是實實在在的焦慮。

上面這張圖我給華盛頓很多議員包括《華盛頓郵報》的記者看過,它說明了中國零售市場已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市場。十年前美國爆發金融危機前,中國的零售是美國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今年中國要超過美國。現在寶馬在中國的銷量3倍于美國。2008年金融危機后,發達國家在收縮,中國在拼命擴張。我們的出口十年前還是第三位,低于美國,今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出口國。這都是發達國家包括美國精英階層焦慮擔心的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點談一下科技。貿易上我不是很擔心,我曾經寫文章,貿易戰短期看是貿易問題,中期是科技戰,長期就是大國崛起的規則制定問題。貿易就是一個借口,美國很多資深投資者說,沒有人認為特朗普的所作所為可以把美國的貿易逆差降下來,也不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的方面,他們對中國的訴求,最主要的是知識產權和科技的問題。從最新的AI來看,全世界就是中國和美國在比,歐洲基本上沒有一家企業能排上號,全球十大科技金融公司,不是中國就是美國。歐洲最大的科技公司現在市值排多少?50名,就是SAP。深圳很多地方已經超過硅谷了。在9個AI領域,美國最核心領域是芯片處理,還是遙遙領先,但是中國在很多AI的應用領域比如計算機視覺、自動駕駛,這方面的投資量、企業數量都遠遠超過美國。當然中國最厲害的是從業人員數量多,只有在最高端領域(處理器/芯片),美國從業人員遙遙領先于中國,其他8個領域中國都是遙遙領先于美國的。

▲中美AI九大領域公司平均員工數量對比
中國的軟肋我們大家都知道,美國的軟肋大家可能不太清楚,美國有很多優勢,在科技上,我們與其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但是它也有軟肋,它和全世界打貿易戰,全世界都會回擊。它和歐洲達成協議是一種緩和,不實行一開始說的對歐洲汽車的關稅政策,因為這關系到德國命脈,只能先緩一緩。零關稅是遙遙無期的。
有一件事情很奇怪,我們的勞動密集型企業抱怨國內現在成本上升,壓力很大,但我們在全球市場的份額牢牢把握著,沒有下降。美國玩具82%從中國進口,家具50%從中國進口,雨傘83%從中國進口。我問墨西哥央行的官員,我說為什么墨西哥不能出口雨傘到美國,這些勞動密集型產品大家都能生產,家具也是。得到的解釋是中國的勞動生產率高,基礎建設完備,有健全的產業鏈。這個情況對特朗普是很頭痛的,他現在保證不征收蘋果公司關稅。中國的出口產品很多是外資企業的出口產品,對中國加稅從貿易來看肯定是雙輸。
有一點是歐洲企業和美國企業都相同的。歐洲商會1/4的企業現在都在抱怨中國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利,70%的外資企業包括歐洲和美國都認為中國的政策、溝通透明度不夠。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方面,為什么不可以把壓力變成動力呢?對中國來說,最大的挑戰是不要讓貿易戰沖突擴張到其他領域,包括軍事領域、地緣政治領域,否則很可能造成冷戰,這是對中國最大的挑戰。不回擊不行,但怎么反擊也不要超出經濟的范疇。
關于中國經濟,我覺得房地產發展是非常畸形的,對實體經濟造成很大的擠出效應。有人說,現在除了房地產我都不敢投,其他的實體經濟都不敢投,制造業不敢投,投房地產是最安全的。這種情況下資金還會流到房地產,老百姓也相信房地產是不會虧損的資產,這樣房價還會漲。但是我的觀點,如果經濟當中只有房地產是很好的,其他的實體經濟都不好,將來誰來買呢?這些實體經濟都不好,工資增長也沒有以前快了,誰有這么多的購買力呢?過去20年中國人都喜歡買房子,但是為什么過去20年經濟特別好的時候也沒有現在漲得這么兇呢?還是和杠桿、流動性有關系。如果不按住房地產,一放松,資金基本上又都到房地產去了。房價如果又一輪暴漲,誰都承受不起。北京、上海和倫敦、紐約在房價上是同一個水平了。
上一篇:煤炭電商扎堆自營 商業模式創新路漫漫
下一篇:王永利:透過貨幣投放看中國經濟結構之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