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好車胡斐:暴雷的不是缺錢,是缺像樣資產
互聯網企業,插在金融上,叫“助貸”;插在汽車貿易上,叫“供應鏈服務”;插在倉儲物流上,就叫數字化“基礎設施”……叫什么都可以,但一定要尊重行業,敬畏金融、尊重倉儲、理解物流、研究供應鏈。

三年前入駐杭州夢想小鎮的第一批創業企業,現在就剩下一兩家了。上次是2015年末,資本寒冬凍死了不少,這一波更猛一些,來的是金融風暴。
最近一批出事的都是做金融的,一時刷屏。
世界發生了什么?
創業本就九死一生,上一波投資人沒錢,死的多很正常。這一波卻不同,死的都是干金融的。那一定有共性問題。
帶著這個問題,我有了一些思考,也分享在這里。
做金融的朋友說,國家無情。
做企業的朋友說,銀行無義。
踩了雷的員工說,無理取鬧。
無情無義無理取鬧。
我研究了國家十年前、二十年前那幾次的政策變化,也看了今年連續一組金融穩定工作委員會、銀保監會、央行,甚至剛發出的政治局會議政策,發現,這不是無情,不是無義,更不是無理取鬧。
無理取鬧的,恰恰是那些打著金融旗號,卻不干正經事兒的人。
怎么講?
我是個不懂金融的工科男,這種人,容易認死理,喜歡用公式。在做了幾百個億供應鏈服務之后,才知道,哦我們做的事叫金融服務,也因此會納悶,那些前輩為啥會出事兒。
我認的“死理”,是:一分錢一分貨。
我用的“公式”,是:資金 = 資產。
討論金融業務的時候,我寫在腦子里,畫在白板上。當然,這幾個字,被翻譯成了“高收益覆蓋高風險”、“資金買資產”、“對價”、“金融敞口”、“風險定價”、“杠桿率”、“風控模型”、“M1-M2-M3”、“應收預付存貨”等這些我當時不太懂,現在有點懂的東西。
金融,很古老的行業,基因一直超穩定,玩法就沒變過,就是資金買資產。那我就問了,如果都按照這些玩法玩,為什么會系統性問題?那一定是做的時候,基因變異了!
什么基因?大概就是“互聯網”。
研究所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互聯網投資的急功近利和數字為尚,讓功利的想法迅速占了上風:只要有好數字,就可以拿到錢,而且這么拿到的錢,比正經做金融賺的多。那一定要拿到好數字!怎么做?三條路:降風控、做規模、假資產。“假”的多了,自然就“虛”。整個行業開始變虛。
看,假規模的P2P就會出事,沒資產的現金貸會被叫停。金融根本就不能這么玩兒吧。
更糟糕的是,功利的“病毒”蔓延到整個傳統金融行業,也導致了整個國家的負債率十年上升了近一倍,一分錢不是一份貨了,經濟就“虛胖”了嘛。
國家看到,不忍了,語氣也不斷加重,從十九大的“去虛向實”,到政府工作報告的“強實抑虛”,到年初限制存貸比,再到金融穩定工作委員會把中宣公安都納入范圍,7月底政治局會議通報連用了6個“穩”,我們知道,玩大了,而且這情況,不無情是不行了。
跟金融比,互聯網很小P孩兒,太壞毛病。
不是說互聯網不對,是互聯網和產業結合的方式錯了。
過去的30年,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的的30年,之后的30年,是互聯網技術應用的30年!互聯網只有和產業相結合,用技術的手段提高行業的效率,互聯網才能真正落地。未來一定不是互聯網企業的,是應用好互聯網技術的企業的。注意,說的是“技術”改變行業,不是做法、思想,更不是毛病。螞蟻金服把FinTech變成TechFin,其實是劃清了重點,在Tech。
那么在金融領域,互聯網應該做什么?做一個平臺,讓人往里面放錢,然后去放貸,賺息差?真不是。最該做的,是用互聯網掌握更多的數據,去幫助金融判斷資產質量;用數據,去幫助金融更好的獲得資產,和管理資產。
資產還是那個資產,資金還是那些資金,數據的作用,就是“助貸”:讓資金買到更好的資產,讓資產更快的找到資金。所以,該誰放貸誰去放貸,這很清楚。
這事兒國家說了沒有?說了。先是限制互金牌照,再限制小貸牌照,所有金融資質都不批都被監管,說的就是,去做你們該做的事兒,放貸的事兒別碰了。國家把這件事點明了好幾次,玩家們就是沒懂,還等著有朝一日“松松綁可以繼續渾水摸魚”,這是原話。這就真是自己幼稚,不是人家無義了。
一定有人說,有人暴雷了,我才說這些屁話,不是事后諸葛么?是就是吧。那我講講我們做了什么吧,畢竟這件事兒堅持三年了,幾百個億,也還行。
進入汽車行業,我們馬上發現,這么大的現金行業,沒錢轉不動。
那么就三個問題:資產是什么,資金在哪里,怎么讓數據幫助拿到更好的資產?
第一,“資金”在哪?怎么做效率能更高?
“去杠桿初見成效,我國進入穩杠桿階段。”有錢,但是要會花。花在哪?“小微企業”+“實體經濟”就是方向。
銀行的錢最多、最便宜、也難用。不懂行業,讓不少銀行談4S色變,沒有監管,光做合格證質押,資產不全風險太大了。所以銀行需要有更強的安全感,才敢掏出更多錢。無論國家政策是給大B還是給小微。但是很顯然,銀行原先的主體信用評價體系,面對小微的時候不湊效,這時候需要有增信方,來提供擔保,或者數據服務。
大企業的錢不少、不便宜、但好用。這種錢,企業參與到過程當中來,安全是第一的。能賣得掉,是他們很關心的問題。
其他非銀金融機構,比如信托、融租、保理等,錢量大、不算貴、但不懂。他們購買資產包,那么購買的資產包越清晰,購買意愿就越強。他們其實懶得知道具體里面,但是要看的時候,一定要很清楚。
總的說,有錢,缺好資產。誰能提供透明的、清晰的、流動性高的、成包的資產,誰就可以幫忙提高資金買資產的效率。
所以,透明的資產管理系統、清晰的價值展現、高流動性的、高效和專業的封裝方式,就是需要的東西,也正是我們實現了的。
所以,市場上不是缺錢,是資產不好才缺錢!
第二,汽車行業“資產”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怎么做質量能更好?
汽車本身就是資產,賣出去之前是存貨資產,賣掉做車貸是抵押資產;
汽車經銷商的采購,叫貿易資產,有應收有預付;
汽車租賃公司的上牌車輛,租給客戶叫融租資產;
二手車也是資產,到報廢還是資產。
一輩子都變著法兒的做金融資產的,恐怕也只有車了。
汽車資產有唯一標識,標準化程度高,資產完整性易識別(分車輛、手續、鑰匙、發票四個部分),是優點。同時價格敏感,流動性要求高,質損折價大,估價不透明,可移動又是缺點。
還有借款人,無論B還是C,真實信用不容易掌握也是問題。所以只有資產價值清晰透明了,借款人的主體信用才不那么重要。
但不妨礙,車是非常好的大型資產,也是除了房之外,最好的金融資產。
資產質量是關鍵,就是昨天一分錢買的一份貨,現在還值不值一分錢。拿供應鏈端的金融業務來說,擁有行業動態的數據,有實時的數字化監管數據,有數字化自動核價估價體系,就可以把行業數據鏈接起來,就是行業數據。
想明白這個,這幾年我們就沒干別的,傻呵呵地,掌握任何區域的車輛行情,建設京東級的倉儲物流,完善自動核價系統,記錄車輛流轉信息……所以資金端特別喜歡我們提供的汽車資產,又好又新鮮。
后來我才知道,這就叫“行業風控”。
第三,怎么讓數據幫忙,拿到更好的資產?
三個問題:判得準、看得住、賣得掉。數據怎么實現?
什么車什么地區什么時間什么價格,誰在買誰在賣,賣的如何,動態變化如何,我做了,就能判得準。
隨時看隨時查,隨時找隨時調,每個環節都數字化,不忽悠,我做了,就能看得住。
出問題,能拿走,能賣掉,我做了,就能賣得掉。不僅如此,放在哪,出更快,賣更貴,我做了,賣掉也不會虧。
用數據證明,一分錢確實買了一分貨,就贏了。
當發現我們都做了,還是挺自豪的。
最后說,互聯網企業,插在金融上,叫“助貸”;插在汽車貿易上,叫“供應鏈服務”;插在倉儲物流上,就叫數字化“基礎設施”……
叫什么都可以,但一定要尊重行業,敬畏金融、尊重倉儲、理解物流、研究供應鏈。
最終,技術讓金融收益更好,技術讓倉儲物流周轉更快,技術讓供應鏈效率更高。
這幾個湊一起,就是一個更美好的零售,那大概就叫新零售了吧。
那,說回那些還在抱怨無情無義的同學,擺在面前的,就一條路:
看看你有多少個開發工程師,選一個像樣的行業,做點腳踏實地的事兒!
上一篇:物流服務12個最基本的概念簡要分析
下一篇:看懂供應鏈金融與物流金融、貿易金融、區塊鏈金融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