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砸50億后,是時候聊聊“即時配”了
【EFEC導讀】今年下半年以來,短短兩個月時間,即時配送領域累計獲得融資已不下50億元。資本的追逐一時間將即時物流推上風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自今年7月起,即時配送領域的“戰火”一觸即燃:
6月底,物流巨頭順豐上線同城急送業;
7月中旬,菜鳥宣布以2.9億美元控股點我達;
8月初,UU跑腿獲得由東方匯富領投的2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隨后達達-京東到家也宣布獲得來自沃爾瑪、京東最新一輪5億美元融資;
8月底,專注于同城1小時速遞服務平臺閃送對外宣布,完成D1輪融資6000萬美元。
今年下半年以來,短短兩個月時間,即時配送領域累計獲得融資已不下50億元。資本的追逐一時間將即時物流推上風口。
新零售點燃“即時配”
不論是電商市場、外賣市場,亦或是新零售市場,在為用戶提供優質服務過程中,除了商家平臺自身的技術革新外,都少不了物流配送環節,在市場競爭日趨同質化的形勢下,物流配送成為直接影響用戶體驗的關鍵一環。
即時配送是指配送平臺接到用戶通過 PC 或者移動互聯網渠道即時提出配送到達時間、 數量等方面的配送要求,在短時間內響應并進行配送的方式。早在2014年,達達、風先生、閃送等企業相繼成立,開始了嘗試即時物流領域的探索。受益于上游外賣平臺帶動,即時配送行業發展駛入快車道,隨后,各個外賣平臺開始自建配送體系,蜂鳥配送、美團眾包、百度騎士紛紛誕生。經過這幾年的沉淀與發展,逐漸回歸理性的即時物流市場,在新零售火苗的引燃下再次爆發。
相對傳統物流,即時物流以點對點的去中心化配送為主,其滿足的是半徑3公里之內的輕、急需求,省去了中轉、分撥等中間環節,減少了庫存壓力和長途運輸的高投入,極大提高了快件的派送效率。在新零售市場的萌芽下,各大企業要想更快的搶灘登陸贏得用戶青睞,“即時配”無疑是其最佳助力。
新零售市場的發酵,讓“即時配”的發展前景備受期待。新零售概念的提出,使線上線下間的邊界日益模糊,線上與線下的緊密結合,就勢必需要更為精準的物流配送服務給予支撐。因此,新零售模式的推進不僅點燃了“即時配”的熱火,未來“即時配”也或將在這團熱火中浴火重生。
管理模式弊端顯現
商業模式的日新月異讓眾包模式越來越受到青睞,但其對配送人員的管理弊端也逐漸顯現出來。
深圳交警部門的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深圳全市發生涉及即時配送電動車交通事故7起,死亡4人,受傷3人,共查處涉及即時配送行業電動自行車交通違法35164宗,占電動自行車違法總數9 .8%。由于眾包模式的平臺對配送人員的約束力較弱,導致行業服務質量良莠不齊,部分即時配送企業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交通安全,對配送時效的考核指標不科學,使用超標配送車輛,配送員因爭搶時間、或看手機接單擾亂交通秩序,沖紅燈、逆行、不戴安全頭盔等亂象頻發。
“即時配”的配送時間誠然是用戶的關注點之一,但用戶信息安全、物品的無損運輸、貨物退換、平臺信息交互是否能及時響應等也是直接影響用戶服務體驗的關鍵環節。從目前的即時配送服務現狀來看,在裝備、溯源、服務質量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針對即時配送中遇到的產品破損、退換貨問題,無法有效抵御和及時響應。
另外,即時配送行業涉及多個參與方,各方利益處于不斷的博弈中。配送員希望獲得更多單量或更多提成;平臺希望提升單量、配送費或降低提成比率;客戶希望得到準時、高質量的服務以及更低的價格。
眾包模式從表面上來看運營成本相對較低,但實質上對平臺的數據整合能力要求更高(如打通后臺訂單數據、實名制寄遞信息,與公安等部門聯網等)。一旦企業對平臺的投入和運營不夠重視,眾包和加盟的形式的“先天缺陷”會立刻顯現:平臺難以在核心流量方面掌握主動權,若缺乏數據分析能力和強大信息系統支持,服務質量、信息安全等漏洞將暴露無遺。
資本追逐的背后成本壓力巨大
時效是即時配送企業追求的共同目標,當然這也是所有快遞物流企業在一直追求目標。但提高速度、效率的背后是對成本的巨大考驗。今年下半僅兩個月即時配領域融資總額超50億元,意味著“即時配”戰場的爭奪,也是資本在幕后較量。
企業開發新的“即時配”業務,背后的過程遠非看起來那般簡單。如順豐上線同城急送業務,是組建自己的團隊,這就意味著初期要產生大量的建設成本,原本的資源、制度、系統在這個新場景中能直接運用的較為有限,都需有一定的投入與調整。因此,看似其好像也在做收、派的事情,但與原本的業務場景仍有較大的區別。
對于采用眾包模式的企業而言,面對如今“即時配”領域多個巨頭入場的局面,科技層面的研發與維護成本投入或會是一筆巨款。值得一提的是,當下也有不少即時配送企業也在三四線城市推出了相應的配送服務,雖說眾包模式能讓諸如閃送這類企業節省一定的人力成本,但前期的市場推廣、對于新招募配送員的補貼以及新用戶的折扣福利也會是一筆不小的投入;而且過度依賴眾包的模式,一旦平臺跟配送員發生大的矛盾,很有可能會出現整體事件,最終影響企業在市場上的影響力。
事實上,資本的追逐對于企業來說是把雙刃劍,業務布局的擴張,也意味著整體成本的增加。如何找到資本與成本間的平衡點,才是企業真正成長的關鍵。
服務質量升級,“精準”將是新需求
“即時配”領域無疑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跨過這些挑戰,使即時物流走上一條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才是當下行業和企業該做的事。
事實上,即時物流也正經歷著由野蠻生長走向規范化的調整階段。目前已有《即時配送服務規范》標準通過立項,進入標準編寫階段,出臺后將有利于規范即時物流市場發展。而今,即時配送平臺已然跨過前期的燒錢圈地階段,進入比拼品質、服務和產業滲透能力的中期。
“快”將不能滿足用戶全部的訴求,精準的送達或將才是接下來平臺比拼的主要落點,即客戶想要幾點送達配送員就幾點送達,這還需要企業從網絡、平臺、技術、人員、網點等各方面進行調整。未來的“即時配”將不斷整合上游及末端,并經過前期數據的積累和信息化的升級,技術壁壘也會越來越高。資本的追逐為行業提供著一個升級的機會,接下來“即時配”會怎樣,我們拭目以待。
上一篇:供應鏈成本與融資問題分析
下一篇:B2B供應鏈金融的3大坑+7小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