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迎來洗牌:支付牌照減少 監管加強
支付牌照減少+強監管 第三方支付迎來洗牌
6月30日“斷直連”大限;備付金明年初100%集中交存;強監管下罰單不斷……第三方支付機構的“好日子”正一去不返。不過另一方面,“斷直連”后同一起跑線下,中小支付機構迎來利好,新一輪洗牌或將開始。
4家支付機構不予續展 多家機構領罰單
7月5日,央行公布《2018年7月非銀行支付機構續展決定公示信息》,21家支付機構順利通過,4家不予續展,其中除安徽長潤是未提交續展申請以外,其余三家都因不符合《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不予續牌。
截至7月5日,央行累計注銷支付牌照名單已增加到33家,目前最新的支付牌照數量為239張。
除了支付機構數量的減少,第三方支付行業強監管態勢下,開出的罰單也不斷增多。據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共有33家支付機構收到38張罰單,累計罰款金額超過4500萬元,其中智付電子支付一家獨占九成,被罰沒4200萬元。
“在檢監管日益趨嚴的背景下,第三方支付機構可能會逐漸減少,這也是第三方支付行業發展的大趨勢。”一家小型支付機構負責人表示。值得一提的是,央行和證監會都已經放開了一部分限制外資申請牌照的門檻,以后外資申請牌照可能會成為一種趨勢。
第三方支付“雪上加霜” 備付金明年初100%集中交存
事實上,對于第三方支付來說,近期可謂屋漏偏逢連陰雨。就在6月30日央行劃定的“斷直連”大限前一天,央行下發特急文件通知,自2018年7月9日起,按月逐步提高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集中交存比例,到2019年1月14日實現100%集中交存。
據央行公布數據,2018年1月末,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存款突破千億元,2018年4月末這一數據將近5000億元,比最初上繳額度增長494%。按照上繳50%比例測算,支付機構客戶備儲總額規模將近1萬億元。
“客戶備付金的規模巨大、存放分散,存在一系列風險隱患。”央行新聞發言人曾在去年1月份要求第三方支付機構集中交存客戶備付金時表示,如果不進行集中交存,客戶備付金存在被支付機構挪用的風險。而通過擴大客戶備付金規模賺取利息收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支付服務市場的無序和混亂。
此次央行直接將政策執行到“頂格”,備付金100%集中交存,這也意味著,備付金利息收入將不再是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收入來源之一,第三方支付“躺著掙錢”的日子終結了。
對中小型支付機構或是利好
備付金相當于銀行存款,擁有大量備付金的大型第三方機構擁有與銀行直連的議價能力。而6月30日是央行規定的“斷直連”的大限,也就是說,所有第三方支付機構都要接入網聯,并通過網聯再與銀行進行聯通,這也意味著,無論第三方支付機構規模大小,都將處在同一起跑線上。
這對于中小型支付機構而言,實則是利好消息。
“‘斷直連’后支付機構的金融渠道能力回歸到同一起跑線上,行業支付渠道的基礎設施將形成統一化和標準化,這對于一些金融渠道能力較為薄弱的支付公司來說反而是機遇,可以快速實現金融通道的完備性。”有業內專家表示,接入網聯后,會給中小支付機構拓展線下場景帶來更加公平的競爭機會,此外,支付機構專注于產品的創新,用戶體驗也有望進一步提升。
上一篇:清華大學旗下道口貸現逾期項目 “校友+供應鏈金融”模式受考驗
下一篇:智慧物流競爭加速 2020年無人配送車或規模化量產